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科研成果>>正文
关于促进吉林省文化消费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8点击:2043
关于促进吉林省文化消费的研究
吉林省软科学研究所 陶思佳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同步增长。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我省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我省文化消费问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赴安徽、广东等省展开了专项调研。
一、我省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我省居民消费逐步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性消费向追求生活质量的精神文化性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在社会消费结构中越来越呈现出其重要性。2015年我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161.81元,增幅9.1%,在八项居民主要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117.7元,增幅7.2%。随着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居民的文化诉求及文化消费内容进一步呈现出多元趋势。除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化文化消费外,网络文化、休闲旅游等个性文化消费得到蓬勃发展。文娱消费渠道不断扩展,新兴娱乐场所不断增加,居民购买各种文娱用品支出和观看表演、参观美术与摄影展览以及各种健身、舞蹈、体育活动等在公共娱乐场所的消费支出增长显着。但由于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文化消费水平、人均消费能力、文化产品丰富度和消费便捷度均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价格等诸多方面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偏低。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旺盛时期,城市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至少应占到20%以上。2015年我省人均GDP 51852元(约为8327美元)达到较高水平,而我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比重为12%,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2.7%,如果扣除教育消费支出所占的份额,我省城乡居民用于纯粹文化娱乐消费的份额将会更低,分别占5%和3%左右,文化消费总体水平偏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一是用于子女教育的投资比重过大,我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约占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56.7%,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约占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75.8%,而用于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相对较低。二是仍然以基本文化消费为主,看电视、电影、上网、打牌、逛公园、运动健身、旅游等,整体还处于休闲减压、放松心情、改善生活环境的文化消费初级阶段,对于发展型、知识型精神文化消费发展不够,文化消费层次不高,消费品味和消费质量有待提升。
(三)居民文化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我省文化消费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相应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文化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文艺演出等票价定价水平往往高于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和消费能力。文化建设政策取向和资金投入偏重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对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着力不够。此外,文化市场存在的盗版、非法出版和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挫伤了居民文化消费意愿。
(四)文化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整个文化消费市场潜在需求巨大,特别是需要大量价格低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前,我省文化市场主体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某些低层次的文化消费品和服务供给过剩,能够启迪心智、陶冶心性、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型文化消费品供给明显不足,省会长春市缺少现代艺术气息浓厚的艺术社区或展览中心,其他地区更是严重不足。现代艺术载体和文化消费场所的缺失,将不利于居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
二、外省促进文化消费经验及启示
(一
)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是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抓手。如安徽省首创“五看”刷卡消费立减折扣活动,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重点引导看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看电视消费,通过“立减折扣”直接补贴消费者,直接拉动“五看”消费13427.81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带动文化消费比达1:13.43,资金投入效益显着。转变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坚持以服务消费者为中心,从原有的主要补贴供给端逐步转变到直接补贴消费端,让消费者用脚投票,自由选择,用消费行为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是促进文化消费的载体支撑。如广东省惠州市推进“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文化消费格局,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安徽省高标准建设农民文化乐园,目前已建成100个省级试点,实现16市全覆盖。今年增加200个试点村,1670个美好乡村中心村,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建设,最终实现农民文化乐园在全省中心村均等化覆盖。文化基础设施是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消费需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激发文化消费热情。
(三)优质、特色的产品供给是促进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如安徽省芜湖市以建设“欢乐城市”为主线,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其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演艺演出、影视传媒和文化旅游五大文化消费主题的硬件和软件大大提升;广东省河源市以反映河源自然山水风光、客家民俗、特色文化品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园建设等)情况为主要内容,在各类媒体播放推介河源宣传片,组织河源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展示客家古邑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打好“客家文化”牌、打好“恐龙文化”牌、打好“红色文化”牌等,擦亮具有本土文化标签的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特色文化产业,引导本土特色文化消费,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及时把握文化消费的显性需求和潜性需求,做到文化产品供给有的放矢。
(四)消费理念的培育养成是促进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如安徽省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每一届活动历时4个多月,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通过引导城乡居民参加文化惠民消费季“全民欣赏、全民阅读、全民体验”等活动,培养消费意愿,刺激消费需求,推动文化生产、流通、消费全面协调发展,持续传播正能量,让文化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提高自身修养、满足精神享受、提升生活品质的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
三、进一步促进我省文化消费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积极争取出台吉林省促进文化消费的规范性文件。明确文化消费在消费体系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开展文化消费提出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和途径,建立适度竞争、消费挂钩、择优扶持的新机制,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加快发展丰富多彩、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文化消费市场,引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二)提升文化产品供给。立足我省文化消费现状和特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提升基本文化消费的保障程度和服务质量,通过直接投资、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力度,向农村、弱势群体倾斜。另一方面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在大力发展图书报刊、演出娱乐、电影电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同时,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分众化的需求。同时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通过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便捷高效的文化消费体验。
(三)引导大众文化消费。着力于大众化娱乐演出市场、地方戏剧曲艺类专业小剧场等多场次、低价位演出市场的开发,建立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演出市场供给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场馆,通过维修、改建、开发闲置场所等盘活国有资产,为市场提供一批低租金的文化演出场所;规范价格形成机制,文化企业单位根据不同服务等级推出不同级别的票价,尤其要设置一些低价票、学生票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设施、人员和经费投入,为群众免费提供文化消费场所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形成居民消费为主、单位或社区消费为辅、政府消费为导的大众文化消费主体格局。
(四)营造文化消费氛围。一是开展文化市场调查,了解文化市场、文化消费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信息,寻找文化消费热点。二是依靠我省的优质文化资源,认真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主题,集合本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消费领域。三是结合文化节庆活动,有意识地组织区内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推出优惠活动,或以发放文化消费券等形式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从而激发群众文化消费热情,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防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格调低下、结构失衡等问题。加强文化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功能,整合管理职能和行为,改变管理者众多,管理不善的状况;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为文化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政策环境;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投诉处理,加大对低俗、迷信、色情等文化活动的处罚力度,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
本文收笔于2016年11月